脑部肿瘤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其中最常见和最致命的是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GBM具有高度的侵袭性、复发性和耐药性,目前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但其预后仍然很差,中位生存期只有15个月左右。GBM的发生发展受到其特殊的代谢和免疫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的影响,因此靶向GBM TME的递药及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潜力。
载酶纳米凝胶的设计及其生物诊疗研究是一种利用纳米凝胶作为酶的载体,实现酶的稳定化、保护和功能化的新型技术。纳米凝胶是由交联聚合物网络形成的纳米尺度的水凝胶,具有高水含量、高生物相容性、高比表面积和可调性等优点。载酶纳米凝胶可以通过物理吸附、化学交联或基因工程等方法将酶固定在纳米凝胶中,提高酶的活性、稳定性和选择性,并赋予酶新的功能和特性。载酶纳米凝胶可以在生物诊疗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如生物传感、药物递送、生物催化、组织工程等。
功能化表面增强拉曼纳米探针是一种利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效应,将拉曼信号分子与金属纳米结构结合,从而实现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生物传感和成像分析的工具。
多方式协同光治疗是一种利用不同的光敏剂和光源,通过多种机制和途径,实现对肿瘤的高效杀伤和免疫激活的技术,可以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和特异性,同时减少正常组织的损伤和毒副作用。
纳米生物材料是一类具有高生物相容性、低免疫原性、高载荷能力和可调性等优点的纳米材料,可以通过不同的合成方法和表面修饰策略,实现对肿瘤的靶向递送和响应性释放,并与其他治疗手段如放射治疗、光动力治疗等进行联合治疗,提高肿瘤治疗的效率和安全性。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单细胞分选方法研究是一种利用微流控技术对单个细胞进行高效、高通量的分离和分析的方法。 微流控技术是指在微米或纳米尺度上对流体进行精确的操纵和控制的技术,可以实现细胞的捕获、培养、检测和分选等功能。
非传统组装 DNA 纳米结构是指利用 DNA 分子的可编程性和自组装性,通过非经典的 Watson-Crick 碱基配对或其他辅助因素,构建出具有特定形状和功能的纳米尺度结构。
多功能聚合物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高分子材料,可以根据不同的刺激条件改变其结构和性质,从而实现对药物的精准输送和控制释放。
基因工程化外泌体纳米囊泡用于肿瘤化疗和免疫治疗的研究是一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造的外泌体纳米囊泡,可以携带多种具有治疗作用的分子或纳米材料,从而实现肿瘤化疗和免疫治疗的协同效应。
DNA生物功能材料是一种利用DNA分子的特殊结构和性质,构建具有生物活性和生物医学应用的材料。DNA分子具有可编程、可自组装、可识别、可催化等特点,可以通过精确的设计和合成,形成各种形状和尺寸的DNA纳米结构,如DNA四面体、DNA折纸、DNA瓦片等。这些DNA纳米结构可以进一步与其他分子或纳米颗粒进行功能化修饰,实现对细胞、基因、药物等的靶向识别和调控,从而在生物传感、药物递送、生物成像、基因治疗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单病毒标记与示踪是一种利用荧光探针或其他标记物对单个或多个病毒粒子进行可视化和追踪的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过程,揭示病毒侵染的动态机制。
肿瘤代谢微环境是指肿瘤细胞与周围正常细胞(如免疫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以及细胞外基质之间的代谢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影响着肿瘤的生长、侵袭、转移和耐药性。